美国钢铁公司、纽克尔公司、钢铁动力公司、安赛乐米塔尔公司、阿拉斯加钢铁公司和加利福尼亚钢铁工业公司等6家主要钢铁企业日前联合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反倾销诉讼申请,声称从中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钢铁产品正在对美国钢铁行业构成实质性损害,要求美国政府对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保护措施。
虽然这是美国钢铁企业今年首次提出反倾销诉讼,但利用反倾销诉讼打压竞争对手已经成为其常用手段。其中,2014年美国仅针对中国钢品贸易的摩擦就达22起。表面看,美国钢企提出反倾销诉讼的理由“冠冕堂皇”。身为全球第二大钢铁消费国的美国,尽管需求强盛,但钢铁的整体定价今年以来下降了25%。市场价格的下跌令美国钢铁企业感受到了莫大的竞争压力,它们认为,钢铁的大量进口扰乱了整个价格体系,使得美国钢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幅减少,最终对美国的生产商和工人造成伤害。数据显示,美国钢铁公司2014年裁减了644名工人,6座工厂已经闲置,今年该公司已经向大约3500名工人发出了裁员警告信。在此背景下,美国钢企开始寻求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惨淡的数据似乎也给美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提供了 “更大的依据”。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有关行业竞争加剧是正常现象。美国钢铁企业在其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并非完全由进口钢铁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美国经济复苏并不如预期强劲,抑制了钢材需求;国际油价大跌导致美国原油钻探活动大幅减速,减少了对钢管的需求。此外,尽管美国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部分抵消了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此,把自身市场份额的减少、利润的降低完全归咎于进口钢铁产品,难免给人以一叶障目的感觉。
而“一叶障目”并非仅有此事,在美国钢铁企业发起此轮反倾销诉讼之前,欧盟已率先对中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展开“贸易救济调查”。5月13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取向性硅电钢作出反倾销初裁,向中国制造的取向性硅电钢征收 28.7%的临时性反倾销税,期限为6个月;5月14日,应欧洲钢铁工业联盟请求,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冷轧钢板展开反倾销调查。一时间,反倾销诉讼调查成为某些国家贸易保护的幌子,动不动就发起相关调查,提高关税或实施处罚,保护本国产业,以打压竞争对手。对于这种不良的苗头,必须有所警惕和防范。
针对此次美国钢企提出的反倾销诉讼请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在45天内决定其是否受到了“伤害”,之后美国商务部将在2015年底发布一份初步调查结果。美国钢铁企业要想赢得这场诉讼,必须证明外国钢铁企业在美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且这种做法正在伤害美国的钢铁企业。尽管目前结果尚不可知,但可以想象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某些国家反倾销调查的“戏法”还将持续下去。因此,对于不合情理的诉讼,被调查的行业和涉案企业应积极应诉,依照世贸组织规则维护正当利益,利用正当的理由拆穿那些或真或假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