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重庆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重庆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钢铁“十三五”形势预判及政策取向

钢铁“十三五”形势预判及政策取向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2015年06月16日 10:27:42 打印

  钢铁,人类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所有工业都与钢铁关联度很高。过去、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因为关联度大,所以钢铁发展有从动性:经济上行,钢铁“被发展”;经济下行,钢铁“被不发展”。

  中国钢铁从1957年535万吨钢到1994年9260万吨钢,37年,年均增长率只有2.5%,是因为那个时期,特别是十年“文革”,中国的经济体量不大,生产要素发展不快。

  从1996年的1亿吨到2013年的7.8亿吨,1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3%;2001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9%,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钢铁需求迅猛。

  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下行,钢铁跟着下滑。2009年“4万亿”刺激投资,钢铁再度猛力扩张,当年增长率高达21.5%。2009年至2012年4年时间,新增产能近3亿吨,是钢铁产能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致使2014年底中国钢铁产能达到了11亿吨。

  现在经济下行了,钢铁需求也下来了,2013年钢产量增幅陡降到个位数,2014年进一步下降,只增长0.9%,估计2015年零增长或负增长。钢铁需求下来了,但产能一时下不来,形成过剩局面。

  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钢铁发展趋势会是怎样?首先也要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十三五”正值全球经济复苏延缓,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受此影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三期叠加”因素被放大,迫使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今年一季度GDP下降到7%,4月多项经济数据不好看,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按照以往GDP与钢铁消费强度的关系,GDP7%,钢铁增长应该在3%,照此测算,“十三五”末要达到9.5亿吨钢,而实际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GDP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套马车”中,投资贡献率过去一直超过50%,而消费不到35%。由于钢铁“被发展”的主要拉动因素是投资,因此在投资占比很高的情况下钢铁消费强度很高;今后消费和投资贡献率要换位,即投资占30%,消费占60%,而消费拉动不了钢铁需求,随着投资占比的大幅下降,钢铁需求萎缩,同样的GDP,钢铁消费强度大大下降,因此7%GDP不可能带动3%的钢铁增长。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已经降到12%,降了一半,国内钢铁表观消费量开始负增长,如果不是钢材出口增加的话,钢产量也是负增长。

  从投资构成情况看,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进步,钢铁消费强度也在降低。我国用钢高强化、用钢减量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未来减量8000万吨用钢不是天方夜谭。

  一个是GDP构成的变化,一个是投资构成的变化,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使我国钢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2005年万元GDP消耗钢材200多公斤,2007年降到174公斤,2014年只有110公斤,平均每年降低12公斤。即使按照2014年以前的递减速度,“十三五”末也将降到50公斤左右;再把经济新常态下的GDP构成和投资构成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十三五”末将降到20至30公斤。如果“十三五”期间GDP按年增3.6万亿计,每年增加钢材720至900万吨就够了。

  世界发达国家之所以人均产钢达到600公斤后的5至10年钢产量便开始大幅下降至人均500公斤,就是因为钢铁消费强度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均产钢现在已经超过600公斤,按照发达国家的轨迹,2019年以后钢产量将开始大幅下降。按人均500公斤计,钢产量将下降到6.8亿吨左右,即现在的8亿多吨要缩减掉1亿至1.2亿吨。

  综上,“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钢产量逐年下降,“十三五”末将下降至7亿吨左右。“十三五”期间是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最严重,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也是转型升级压力最大的一个时期。已经过去的三年只是“冬天”,今后将进入“寒冬”。

  2、钢铁企业两极分化加剧,一批企业特别是合规审查不合格,环保不达标,长期亏损,资金链紧张的低效能企业将出局。如果退出通道政策落实,出局企业将破产关闭或被兼并,银行金融风险显形化;否则关而不死,金融风险与社会稳定问题依旧并存。与此同时,另有一批企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效果,生存了下来,效益逐步提高。

  3、省区范围内的兼并重组有所进展,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距离全国形成所谓3到5个特大型企业的目标尚远。今后中国钢企布局一定是大中小相结合,综合性与专特性相结合。

  4、化解过剩产能是一个长期过程,“十三五”期间过剩局面不可能有根本改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今后经济发展趋势,化解产能速度赶不上钢铁需求下降的速度,存量过剩化解了,新的过剩又产生。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产能过剩已经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我们也逃脱不了这个轨迹。

  5、效益仍然是微利。

  钢铁业应对“寒冬”,需如下政策取向:

  1、银行不能对钢铁行业“一刀切”,不应一律不给新增贷款甚至抽贷。去年银行对钢铁企业抽贷了1300多亿元,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贷款余额又减少近700亿元,与银行继续停贷和抽贷有关。目前M2增长创20年新低,银行新增贷款目标未达预期,不能说与此无关。压缩钢铁产能不能好赖不分把钢铁企业都治死,好的钢铁企业应给予贷款支持。要防止因政策原因导致钢铁企业大面积死亡。

  2、要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现在钢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号召,利用“一带一路”机会,已经有10多个企业在中东和东南亚等六个国家做尽职调查,争取布点,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出去。但也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

  3、兼并重组政策要细化,退出通道要落实,不能停留在喊口号和下指标上。

  4、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制订好《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制订“十三五”规划应创新思维,多点指导,少点指令;多点服务,少点口号;多点市场,少点行政。应重视发挥企业家作用,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各级政府应以积极态度帮助企业化解产能,帮助企业营造绿色生产、联合重组和走出去的环境,处理和平衡好压缩产能与调结构的关系,环保执法与环保治理的关系。

  (作者系原国家冶金局局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会长)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