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均已基本制定完毕2011年的新增信贷规模,上报的规模跟今年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考虑到央行最终会对各家上报的数字“打折”,所以明年新增信贷规模缩减将成定局。
◆记者从息旺能源获悉,中石化中石油首批共11.5万吨进口柴油已于近日抵达国内,其中中石化第一批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8万吨柴油,已于最近几天分别抵达宁波和湛江。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香港伺机进入内地,而那些换成人民币的资金去向就更加明确了。
◆在昨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确定之后,将会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分配到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可能还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企业和单位。
◆央行的紧缩政策出台速度超出了预期,可能预示未来的政策形势比预想的要严峻。考虑到准备金率已经到一个在货币经济学来说很是畸形的高位,其未来上调的空间正在减小,故而加息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按照此前12部门的整合思路,今年要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据发改委网站11月23日发布的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精神,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预计今年底将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昨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有可能开征环保税,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
◆总体来看,明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已成市场共识。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新增信贷规模会逐步回落也在市场预期之中。
◆截至目前,本月新增贷款已接近6000亿元,全年7.5万亿的信贷规模几近告罄。该消息没有得到完全证实,记者通过银行内部人士了解到,部分银行放贷资金吃紧,对公贷款接近暂停。
◆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信贷为5877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10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分别为712亿元、601亿元、392亿元和490亿元,占比37.34%。
◆按规划,河北钢铁集团利用3——5年时间将涞源建成河北省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十二五末,将成为年产3500万吨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对于2010年钢贸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钢材价格跌宕起伏,钢材价格走势让钢贸企业琢磨不透,且钢材价格“倒挂”严重, 供需失衡,钢贸企业的盈利点全部掌握在钢厂手里。
◆相比以往,今年钢铁产品出口难度进一步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强国尚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船、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厚板的需求依旧低迷,厚板出口困难重重。
◆铁矿石僵局难解,被视为“铁矿石运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掉头向下,一路狂跌。截至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BDI已连续17天报跌,于11月19日收于2155点,较此波下跌前的最高点10月27日的2784点,跌幅达22.6%。
◆铁矿石分析师表示,印度矿进口量的减少主要受政策影响,“印度卡纳塔克邦最近发布了铁矿石出口禁令,该邦占据了印度到中国铁矿石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商务部23日消息,美国际贸易委员会近日公布对中国和墨西哥输美无缝精炼铜管反倾销案损害终裁,认为上述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威胁。据此,美商务部将对中国输美无缝精炼铜管征收11.25%—60.85%的反倾销税。
◆纵观整个钢铁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和钢材价格,进入11月以来的快速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推动和炒作,是大量流动性导致的。如果收紧流动性政策持续不断再加上行政手段的辅助,相信由资金推动的价格上涨应该会逐步恢复正常。
◆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贸易公司贸易部副经理姚永波周五称,矿石供应商高度垄断及新的定价机制,让中国钢铁业走进微利或亏损时代,行业兼并重组已势在必行。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本轮商品价格上涨是由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受到政策震慑的炒家短期内暂时离场观望,这将有利于商品回归理性。来自宏观面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萦绕着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系统性风险将使沪钢价格在短期内呈现振荡回调格局。
◆由于三大矿山有着超强的垄断地位,他们通常会通过减少发货量,来给市场造成一种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造成进口矿现货价格出现上涨。
◆调查表明,上周煤炭中转地价格继续上涨,已经突破年初最高价,处于全年最高价位运行。目前国内的煤炭价格已经高于国际煤炭价格。